来源:辽宁日报
在大众认知中,只要遵纪守法就与洗钱无关。近期公安机关披露的案例警示,随着国家反诈力度升级,金融监管对线上资金流转的“防火墙”越筑越牢,狡猾的电诈分子为转移赃款,不断设下新圈套,将不知情的群众诱骗成洗钱的“工具人”,令无辜者面临法律风险。
如何识别洗钱招数?群众该如何防范?本报记者深入大连市反诈中心,梳理新型案例,揭示犯罪手法,助力群众防范被动涉险。
“没想到卖块手表,惹上这么大麻烦。”大连市民田先生至今愤愤不平。前段时间,他把一块手表挂在二手平台转售,很快就吸引了一名买家。聊天记录显示,对方对这块标价12.5万元的手表很感兴趣,希望能线下交易,田先生同意了。可手表给出去,钱款刚到账,他的银行卡就因涉诈被封了。
田先生报警后,大连警方判断,这并不是一起普通的交易,“购表款”实则是诈骗赃款,“买家”的真实目的是通过购买这块手表逃避监管,待变现后达到洗钱的目的。此后,大连警方辗转多省市,先后抓获取表人、其上线(上海某表店员工)及表店老板,最终顺藤摸瓜揪出专门为境外电诈窝点“牵线搭桥”的幕后主使,并于6月21日凌晨将其抓获,追回了田先生的手表,彻底斩断了这条为电诈洗钱的犯罪链条。
大连市反诈中心民警张泽民介绍,这起案件中,田先生作为卖家遭遇的核心风险点在于脱离了交易平台的资金监管体系,进行了线下收款,这使得诈骗赃款直接流入其个人账户。
警方提醒,群众转卖闲置物品时,务必选择正规平台,同时要全程使用平台提供的沟通、支付和担保工具。切勿因买家要求、图方便或者为了省去平台服务费而脱离平台进行场外交易。对表现出异常“爽快”,并要求私下交易的“买家”,务必提高警惕,这往往是诈骗洗钱分子的典型特征。
生钱容易被利用,借钱同样也有隐患。大连市民张先生遇上这样一件糟心事:他因资金紧张进行网贷,在与“业务经理”微信沟通中,对方要求他提供个人信息和账户信息,随后告知他的银行卡流水没达到放款标准,却又主动提出可以帮他包装流水再放款。
所谓“包装流水”,就是对方先打一笔钱到张先生的账户,张先生把这笔钱取出来再还给对方,只在他的账户内形成一笔流水记录。沟通妥当后,双方约定在一家银行门口见面,之后一名“业务员”找到张先生,现场完成了“包装流水”。但张先生后来并未等到贷款到账,“业务经理”也失联了。直到几天后民警找上门,他才知道那笔钱是不法分子诈骗来的赃款,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洗钱的“工具人”。
警方提醒,不法分子为转移洗白赃款,花样百出且手法不断翻新,避免成为电诈洗钱“工具人”,需牢记个人信息、银行卡、手机卡、支付账户,一律不外泄。此外,要抵制诱惑,对个人信息和账户等不借不卖不出租、不帮忙转账取现;也要对“帮扶款”“低息贷”“扫码有礼”“拉群引流”等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