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5日,由复旦大学中国反洗钱研究中心和陆家嘴金融安全研究院联合主办的2024第十四届中国反洗钱高峰论坛暨第四届陆家嘴国家金融安全峰会在上海召开。
本届论坛暨峰会汇聚了来自央行反洗钱局、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等监管机构,公安部经侦局等执法部门的领导,高校及专业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证券、银行、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高管,以及特定非金融机构如第三方支付机构、知名律所等的高管和业务专家。
当前,全球反洗钱和金融安全形势日趋复杂,新型洗钱犯罪手段层出不穷,跨境资金流动风险加剧,金融科技发展带来新挑战。在此背景下,亟待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全面提升反洗钱工作法治化水平——2025年1月1日,新修订的《反洗钱法》将正式生效施行。
本届论坛暨峰会以“险释压迎挑战・未雨绸缪保平安”为主题,设置开幕式及“问与道:金融安全与金融风险 AB面”“镜与鉴:法治、机构洗钱风险与防范”“矛与盾:洗钱与反洗钱技术的攻与防”“泛与专: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与泛金融风险”“局与势:现状、趋势与对策”五大主题单元,共计六个环节。论坛聚焦金融安全与金融风险平衡、洗钱与反洗钱技术博弈、人工智能重塑反洗钱工作模式、金融集团洗钱风险管理等核心议题,与会嘉宾围绕新形势下反洗钱和金融安全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研讨,为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中国人民银行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前党委书记、主任,陆家嘴金融安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苟文均主持开幕式。

复旦大学前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玉良教授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

“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新型金融风险、跨境资金流动的复杂性,以及各类新型洗钱和恐怖融资手段,都给金融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杨玉良院士指出,应对挑战需从五方面着力:一是以科技赋能监管,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提升反洗钱效能,构建智能化监管系统;二是加强跨部门协同,构建反洗钱、反恐融资、反逃税“三位一体”治理格局,织密监管网络;三是深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共同应对跨境金融犯罪,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四是强化金融机构主体责任,推进穿透式监管,督促机构加强审慎合规经营、完善公司治理、提升风险防控能力——金融机构的风险可能传导为国家金融风险;五是持续优化金融服务,引导金融回归本源,既要防范脱实向虚,也需重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如同自然科学既需基础研究支撑理论,也需解决实际技术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反洗钱局副局长王静在致辞中强调,当前洗钱犯罪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一是洗钱犯罪活动持续活跃,我国犯罪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严重暴力犯罪持续下降,以“钱”(牟利)为目的的经济类犯罪占比显著上升,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洗钱犯罪同步增加;二是洗钱犯罪手段更趋多样隐蔽,随着新技术、新业态发展,犯罪分子不断翻新手段,利用非法支付平台、虚拟货币、电商或直播平台等渠道及游戏币等工具转移、隐瞒犯罪资金,且混合运用银行账户、虚拟货币、现金等多种支付手段,加大了发现和查处难度;三是洗钱犯罪专业化、职业化特征凸显,近年来查办的案件显示,洗钱已逐步发展为独立业态,部分团伙组织架构严密,涉案人员具备金融等专业知识,对打击工作构成新挑战。

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副主任孟慧在致辞中提出,需从数据整合、科技赋能、安全共享三个维度,构建立体、安全、高效的反洗钱监测分析体系以适应新形势:第一,贯通数据节点,构建立体式反洗钱大数据体系。需以反洗钱数据标准化为基础,通过制定元数据规范、接口规范、监测规范等标准体系,提升数据一致性与有效性,为数据贯通融合提供统一接口,这需要反洗钱各方共同参与,推动标准体系等前置性工作落地;第二,借力科技创新,构建高效的反洗钱监测分析系统。一方面要从单一线性关联升级为多维网状关联,突破传统线性穿透模式,依托图计算、知识图谱等技术构建网络分析、关系分析新型穿透模式;另一方面要探索隐私计算在联合分析、协同工作中的应用,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推动监管、执法、义务机构、专家智库及科技集团共同参与,完善智能化监测分析体系;第三,注重安全共享,构建多层次反洗钱情报网络体系,通过扩展情报价值支撑潜在风险预判,辅助监管、执法及机构决策。

复旦大学中国反洗钱研究中心首任主任唐朱昌教授表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人类社会,推动进入数智时代,给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带来深刻影响,未来仍将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需始终将强化经济安全、防范金融风险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底线,既要总结过往经验,更要着眼未来,以创新思维应对变革。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最高人民检察院经济犯罪检察厅副厅长王新以“反洗钱司法解释适用的若干问题”为题发表演讲。他强调,反洗钱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也是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关键手段,其立法进程是多方协同推进的结果。新《反洗钱法》实施后仍将面临新挑战,需凝聚共识持续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案双查”工作机制已深度嵌入司法机关工作框架,从理念层面落实为具体工作机制。
本届论坛暨峰会内容丰富、务实深入,20余位嘉宾围绕议题展开精彩分享与讨论,涵盖著名高校学者、金融机构核心高管及金融风险防范一线企业代表。主题演讲涉及“大模型在反洗钱场景中的探索实践”“基于人工智能和知识图谱的反洗钱应用”“基于反洗钱的金融风险感知体系建设实践”等十余个方向,嘉宾从宏观形势、制度建设、技术创新、企业实践等多维度深入交流。
蚂蚁集团反洗钱技术总监窦方钰坦言,大模型本质上是一把双刃剑,风险与机遇并存。从监管角度看,既鼓励新技术应用,也需通过制度建设引导规范探索。金仕达风控合规产品部高级总监杨大军表示,大模型为智能交互提供了技术支撑,改变了反洗钱从业人员的工作模式,未来反洗钱系统将突破传统菜单操作,通过智能交互系统与工作台实现人机协同。翼支付风险管理部总经理张荣燕指出,洗钱犯罪形式正向直播打赏等新型领域演变,资金转移路径更复杂、流转层级更多、作案手法更隐蔽,且人工智能技术已被不法分子滥用。平安集团法律合规部副总经理黄文璜建议,应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反洗钱标准与规范,通过标准优化与履职能力提升的正循环,推动反洗钱工作高质量发展。此外,上海市公安局安沪泰实验室研究员也出席并发言。
论坛期间,组委会颁发了“开茅奖”,共表彰 4 家机构及部分个人。该奖项于2021年由中国反洗钱高峰论坛暨陆家嘴国家金融安全峰会组委会设立,旨在打造反洗钱与金融安全领域具有国际国内广泛认可的独立、专业权威奖项,表彰该领域表现突出的机构与个人。奖项设置包括单位奖四类(科技创新奖、管理创新奖、合规文化建设奖、特别贡献奖)及个人奖四类(开茅个人科研成果奖、开茅个人管理创新奖、开茅个人合规模范奖、开茅个人特别贡献奖)。获奖主体的评选参照诺贝尔奖机制,无需单位或个人申报,由第三方推荐后经评审专家组评审确定。据悉,“开茅奖”的设立与推广,是提升中国在国际反洗钱与金融安全领域影响力的创新举措。
本届论坛暨峰会由陆家嘴金融安全研究院、复旦大学中国反洗钱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海通证券、蚂蚁集团、翼支付联合承办,中国平安、金仕达协办,陆家嘴金融城发展局、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提供指导,上海市金融稳定发展研究中心、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国际反洗钱协会提供支持。
复旦大学中国反洗钱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是我国首个且唯一冠以“中国”字样的专业反洗钱研究机构,累计取得丰硕研究成果,培养了大批反洗钱专业人才。其每年举办的 “中国反洗钱高峰论坛”,已成为国内反洗钱领域起步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广,汇聚政、产、学、研、商多方力量的跨领域专业品牌论坛。
陆家嘴金融安全研究院于2021年8月挂牌成立,是隶属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陆家嘴管理局的非营利性智库平台,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研究院致力于打造融科研、智库、高端人才培养、产品研发、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国内领先专业平台,凸显金融安全研究与应用特色,定位为金融安全研究与成果转化的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