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文新闻 -> 正文

观点集萃:2024第十四届中国反洗钱高峰论坛暨第四届陆家嘴国家金融安全峰会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4-11-15

1115日,由复旦大学中国反洗钱研究中心和陆家嘴金融安全研究院联合主办的2024 第十四届中国反洗钱高峰论坛暨第四届陆家嘴国家金融安全峰会在上海召开。当前全球反洗钱和金融安全形势日趋复杂,新型洗钱犯罪手段层出不穷,跨境资金流动风险加剧。针对新形势下反洗钱和金融安全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与会嘉宾展开深入探讨,为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以下是演讲嘉宾的观点集萃,按演讲顺序排序。

复旦大学前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玉良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新型金融风险、跨境资金流动的复杂性,以及各类新型洗钱和恐怖融资手段,都给金融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应对挑战需以科技赋能监管,加强跨部门协同,深化国际合作,强化金融机构主体责任,持续优化金融服务,引导金融回归本源。

海通证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军在致辞中表示,间隔 17 年,《反洗钱法》首次修订,反洗钱的内涵和外延得到进一步完善,反洗钱工作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成为维护金融安全开放的重要底线。在新《反洗钱法》引领下,金融机构正加强和规范反洗钱工作,将反洗钱融入业务全流程、嵌入基础管理,按照法律要求修订完善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切实加强风险管控,扎实推进洗钱风险管理与合规文化建设,深入践行维护国家安全和金融秩序的使命。

复旦大学中国反洗钱研究中心首任主任唐朱昌教授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人类社会,推动进入数智时代,给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带来深刻影响,未来仍将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中国人民银行反洗钱局副局长王静在致辞中表示,我国打击治理洗钱违法犯罪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是法律制度不断健全;二是工作机制逐步完善;三是打击洗钱犯罪成果显著;四是金融机构洗钱风险防控体系逐步完善。但当前洗钱犯罪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一是洗钱犯罪活动持续活跃;二是洗钱犯罪手段更趋多样隐蔽;三是洗钱犯罪专业化、职业化特征凸显。

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副主任孟慧表示,应从数据、科技、共享三个维度,着力构建立体、安全、高效的反洗钱监测分析体系,以适应当前新形势。具体包括:第一,贯通数据节点,构建立体式反洗钱大数据体系;第二,借力科技创新,构建高效的反洗钱监测分析系统;第三,注重安全共享,构建多层次反洗钱情报网络体系。

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卢暾从人机协同视角探讨了金融安全治理的挑战与解决方案。他指出,金融系统经历了从金融信息化、互联网带来的金融数字化,到人工智能驱动的金融智能化三个阶段。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为金融创新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模型算法安全、金融数据合规、应用系统操作及动态市场等多方面风险。当前,构建以人为中心的人智协同金融安全治理体系至关重要,应将人工智能视为工具而非目的——其核心是辅助人类而非取代人类。在人机协作中,需明确控制权分配、任务分工及责任归属,确保系统透明、可靠且负责任。

上海市金融稳定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稳定研究部主任闫彦明认为,反洗钱工作面临诸多新挑战,包括交易模式日趋多样复杂,新技术、新模式为洗钱活动提供了新空间。应对挑战需从三方面发力:一是加强制度建设,新《反洗钱法》的创新之处已适应当前形势;二是用好现有法律法规,推动立法、守法、执法、司法各环节协同,营造良好生态,为防范新型洗钱手段风险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加强反洗钱国际协同治理;三是推动金融科技在反洗钱领域的深度应用,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打通数据堵点,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导,最高人民检察院经济犯罪检察厅副厅长王新强调,反洗钱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也是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关键手段,具有极高定位。反洗钱是一项长期重大事业,其立法进程是多方协同推进的结果。新《反洗钱法》实施后仍将面临新挑战,需凝聚共识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值得注意的是,一案双查工作机制已深度嵌入司法机关工作框架,从理念层面落实为具体工作机制。

蚂蚁集团反洗钱技术总监窦方钰表示,大模型本质上是一把双刃剑,风险与机遇并存。从监管角度看,既鼓励新技术应用,也需通过制度建设引导规范探索。在反洗钱风险名单管理中,大模型可处理舆情及黑产数据;若缺乏大模型赋能,仅靠人工解析黑产信息、关联银行卡或账号,成本极高。而借助大模型,可有效提升多模态、多语言处理能力。

海通证券合规管理部业务董事李朋指出,随着证券市场快速发展,传统基于规则模型的监测方法在复杂交易环境中有效性有限,存在误报率高、人工排查效率低等问题。为此,需探索利用人工智能和知识图谱等新技术提升反洗钱质效。鉴于证券行业可疑交易特征不明显、正向样本稀缺,海通证券正探索构建反洗钱领域垂直大模型,结合客户知识图谱,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金仕达风控合规产品部高级总监杨大军认为,大模型为智能交互提供了技术支撑,正在改变反洗钱从业人员的工作模式。未来的反洗钱系统将突破传统菜单操作,通过智能交互系统与工作台实现人机协同——用户可通过自然语言输入需求,系统自动展示相关信息,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翼支付风险管理部总经理张荣燕表示,洗钱犯罪形式正向直播打赏等新型领域演变,呈现资金转移路径更复杂、流转层级更多、作案手法更隐蔽的特点,且人工智能技术已被不法分子滥用。当前预警分析与上报工作面临三重挑战:客户信息加密存储影响分析效率;从业人员经验差异导致分析深度不一;外部信息协同存在困难。

平安集团法律合规部副总经理黄文璜指出,2025年国际反洗钱评估临近,中国面临较大压力,尤其是美国在该领域的主导地位对我国形成挑战。希望通过平安的实践推动中国反洗钱标准制定,提升行业整体水平。目前,国际及亚太地区的反洗钱标准多由外国主导,我国需推出符合国情的自主标准与规范,通过标准优化与履职能力提升的正循环,实现反洗钱工作高质量发展。

上海政法学院教授王铼表示,金融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支撑,金融体系若出现问题,将影响国家整体安全。反洗钱是维护金融安全的主要抓手,涉及所有因犯罪致富的行为,这类行为会冲击金融机构的清洁体系,影响金融秩序和国家安全,从反洗钱工作中可看出金融态势对国家金融稳定具有重要影响。就洗钱手段而言,虚拟货币为洗钱提供了新渠道,传统的账户到账户监测模式难以覆盖钱包地址间的交易。虚拟货币洗钱涉及跨国交易,需加强国际合作与金融情报交互,尤其要注重利用港澳台地区的情报网络。

南京审计大学副教授卢斌认为,当前反洗钱工作成效有待提升。加密货币、互联网通信等技术增加了洗钱行为的隐蔽性,全球化导致不同司法管辖区标准不一,而匿名性特点及专业中介(如律师、会计师)的滥用,进一步加剧了反洗钱工作的难度。美国反洗钱立法实践带来多方面启发:一是坚持立法先行,逐步完善反洗钱法律体系,聚焦重点犯罪开展打击;二是强化监管力度,明确各方职责边界;三是坚持情报主导,推动信息高效共享;四是深化国际合作,联合打击跨国犯罪,防范不同司法管辖区间的监管套利;五是注重科技赋能,提升反洗钱工作效率。

复旦大学国际刑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反洗钱研究中心陆家嘴金融安全研究院首席专家陈浩然表示,《反洗钱法》修订案将于202511日生效,带来两大重要变化:一是金融制裁理念获得法律认可;二是受益所有人概念首次在法律中明确,涵盖最终受益权、最终受益权人、受益权人三个层次,尤其针对信托、股票及非现金交易中的隐名与显名关系,填补了资金追踪漏洞。反洗钱的核心在于追踪资金流向,明确实际使用者和受益人,可疑交易报告与客户尽职调查是基础手段,而资金去向的核查是关键。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风险识别中作用重要,但战略性决策仍需依赖人类判断。